第(1/3)页 武英殿。 朱元璋站在殿外,似在等着谁到来。 不一会,朱标来了,神色带着几分萧瑟跟惆怅,还夹杂着一抹淡淡的失望。 “走了?”朱元璋道。 朱标恭敬的作揖,道:“回父皇,走了。” 朱元璋冷哼一声,淡漠的看了朱标一眼:“看到了吧,这些读书人从来都是口是心非,嘴上说的冠冕堂皇,要为民请命,要以百姓为重,一副一往无前,慷慨赴义模样,但真给他一条活命的机会。” “这些人立马就变了脸。” “咱这么些年下来,看过太多这种事了,也见过太多这种人了,你还年轻,很多事看不真切,有时候想的太简单,也太容易相信亲近别人,咱不怪你。” “咱年轻的时候,一样会犯蠢。” “吃一堑长一智。” “经过这次的事,你现在也当清楚了,这个天下,除了咱是真心想着你、念着你,其他人都信不过。” “尤其是读书人。” “他们除了能说会道,会说一些漂亮话,说一些假话空话大话,就没有什么实际本领,咱建国三年时,开科举取士,为什么当即就停了科举?就是察觉到了这个问题。” “咱征用人才,要的是踏踏实实做事、清清白白为官的人,归于务本,才是咱用人的基本要求。” “这次的事,咱对你既往不咎。” “但下一次,咱可不会像今天这么好说话了。” “伱也该醒悟醒悟了。” 朱标垂首。 朱元璋没有把此事太放在心上,若非朱标执意求情,他甚至都不会去过问,他继续道:“科举阅卷还在进行,你作为咱任命的总裁,该回去了。” “国事才是你最该关心的。” “若是再有人在试卷上写这些东西,不用再拿来找咱了,咱没有兴趣知道,更没有时间去听,咱对于这些对咱对大明不满的文人,从来就只有一个态度。” “杀!” “咱大明不缺这几個人。” “对于这次取士的结果,咱希望你好好把关,咱不希望上一次科举的情况再度发生,更不希望有人跑到咱这告状,说浙江、江西、福建三省的进士,又超过了三分之二。” “咱开科举取士,取的是全天下的士。” “不是只有这三个布政司!” 朱标心神一凛,连忙道:“儿臣明白,定会对这次科举结果进行严格审核,绝不会让我大明天下只有半壁江山。” “不过儿臣不认为夏之白有错。” 第(1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