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(2/3)页 “当时北方未定,若是继续举办科举,两三届之后,南方高中的学子比例只会更高,北方士子岂会不闹?北方本就没完全安定,不少士子还挂念着旧元,朝廷岂会不担忧?” “故为了北地稳定,也为了安抚人心。” “科举一定会被罢废。” 解敏若有所思。 这的确是他未曾考虑过的角度。 若是从政治性、从朝堂的角度出发,的确该有这个考量,大明不能只有半壁江山,更不能只有南人高中。 解敏在地方有任职,经过夏之白的提醒,瞬间想明白了很多事。 他缓缓道:“在废止科举后,陛下多次颁‘四书五经’给北方学校,还有迁南方学官北上,在北方大兴学校,这其实都是有意在扶持北方的经学。” “以达成南北平衡。” 夏之白点头。 他继续道:“这些措施,的确能促进经学在北方的传播,也能一定程度提高北方的文化教育水平,但想要追赶上南方根本不可能,南北的差异,归根结底是经济问题、政治问题。” “非短时能平衡的。” “对于这次科举,我就大胆揣测一下。” “会试会做极大的变通。” “就我所知,江北之人,文词质实;江南之人,文词丰赡。” “这是南北目前最容易做出区分的。” “落在试卷上就是策问。” 解敏猛地看向夏之白,知道为什么夏之白那天在贡院,会说这次会试的策问篇不重要了。 他很早就做出了这个推断。 因为南方学子更长于文词,能说会道,还很会引经据典,在策问这种较自由的格式下,南方学子做的文章,往往都会比北方学子高出一大截。 让科举达成南北平衡最可行的办法。 便是一刀切。 让策问做锦上添花之效。 若是南方强,则策问作废,若是北方强,则用策问为南方做一定找补,以达成名单上的初步平衡。 这的确是最有效的办法。 也最简单实用。 解敏深深的看了夏之白几眼,苦笑道:“夏老弟,你这推断属实太过惊人了,我也不由心神一震。” 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