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(1/3)页 见夏之白真一门心思想另谋一个治理天下之法,场中大臣面色微异。 过往朝堂不是没有像夏之白这样的人,但他们大多就只是走个形式,借此来申明自己的‘正义’主张,让朝廷做一些让步,绝没有像夏之白这么决绝,真就一条路走到底。 虽有些意外,但并没有几人真放在心上。 夏之白看似义正言辞,在朝廷话语权很大,但也只是借着殿试这个场合,若是放在其他时候,他这番话,根本落不到百官的耳中,更何谈落入到陛下的耳中。 一个眼下最多五品的状元。 也配谈天下苍生?也配去侈谈为国? 笑话。 李善长垂眸。 将视线从夏之白身上移开。 匹夫之勇,不足为惧,也难成大器。 更不可能去影响到他们淮西一脉在朝堂的地位。 郭翀跟吴公达一脸惋惜。 少年壮志。 的确很容易让人心生好感,但只凭意气是成不了事的。 如今天下已定,再也不是最初的草莽时代了。 没有背景、没有靠山、没有门路,没人支持,就算再有才、有雄心,最终都会在无尽的琐事中一点点的被消磨干净。 他们这一届的科举中,也有这样的人,便是当时的状元。 吴伯宗。 为人温厚,然内刚,不苟媕阿,故屡踬。 只是在屡屡进言下,惹得陛下不满,多次被谴,最终在被贬谪云南途中病逝。 他们没有吴伯宗那么的刚直,在朝堂这么久,也早就被磨平了棱角,开始习惯了官场法则。 两人对视一眼,眼中的热血,一点点的褪去。 花纶、练子宁互相望了望,眼中露出一抹无奈,又有一抹无可奈何。 他们是不喜夏之白。 但也只是不喜夏之白的狂妄。 但对于夏之白本身的务实跟坚毅还是认可的。 见夏之白一意孤行,宁愿为了一腔壮志,舍弃功名去经商,也不愿委曲求全,只能满心无奈。 朱元璋眯着眼,继续道:“至于你这第三问,咱可以明确的答复你,咱不仅有,而且会一直有。“ “咱不是唐代的唐玄宗,唐玄宗在前面十几年的确算得上是一代名君,励精图治,只是后面稍微取得了点成就,就变得消极懈怠,失去了雄心,咱不会这样。” “咱对大明的要求很高。” “北元未灭,四周未平,百姓尚处于水深火热,咱不敢、也不会有丝毫懈怠。” 闻言,李善长连忙出声恭维道:“陛下英明。“ “有陛下为臣等指明方向,臣相信大明定能在陛下的手中,不断走向更高的繁荣昌盛。“ “这是天下之幸,大明之幸,更是百姓之幸。” “臣替万民叩谢陛下。” 朱元璋哈哈一笑,对李善长的恭维很受用。 他捋了捋胡子,也是准备结束这场殿试了,经过这么长时间的周折,这场殿试已没有太多意义。 也不适合再去弄太多过场。 朱元璋望着下面黑压压一片的进士,道:“这次殿试,按正常流程,已拖延了十几日了。” “咱亲自看过你们的试卷,也听闻大臣说起过伱们,都是咱大明的可用之才,栋梁之材。” “咱十分欣慰。” “咱也不多废话什么了,这次殿试已够折腾人了,咱就直接宣布了。” “这一届科举,夏之白为状元,花纶为榜眼,练子宁为探花。” “其余的跟会试成绩一致。” “至于你们具体在朝中的官职,会有专门的官员负责。” “咱对你们是寄予厚望,希望你们不要让咱失望。” 朱元璋满眼殷切的看着下面的进士,仿佛真对这些进士寄予厚望,也给予了他们极大的重视。 第(1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