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(3/3)页 一进到殿内,花纶就感双腿一软,直接跪地道:“翰林院编纂花纶叩见陛下。” 朱元璋笑着道:“不用这么多礼,咱这次叫你过来,也没有别的事,就是咱看了你呈上的奏疏,感觉上面那些线条很不错,就想问问你,你是怎么想到用这种方式来上疏的。” “还有这东西究竟有什么用,又能用在何处。” “你都给咱好好说道说道。” 朱元璋语气很平和。 但字里行间透着一股不容置疑跟强势。 花纶点头,连忙道:“回陛下,臣呈上的名为‘折线图’,顾名思义,就是将一些数据,按照一定间隔,用线条连接起来,用以更直观的判断数据情况。” “臣得陛下赏识,为翰林院编纂。” “得以涉猎不少奏疏。” “朝廷规定:每年各布政司、府、县都要向户部呈送钱粮及财政收支、税款账目。” “户部与各布政司、府、县的数字须完全相符,分毫不差,才可以结项。如果有一项不符,整个账册便要被驳回,重新填报,重新盖上地方政府的印章。” “而户部每年审核的,多是地方官署呈上的数据,对上跟对下的数据,是否一致。” “横纬竖经中,相当于只审核了‘竖经’。” “因而臣斗胆,将各布政司、府、县呈上的数据,尤其是前年、去年的数据,进行了一番横向比较,却是发现其中不少数据,在‘竖经’方向并无问题,但在‘横纬’方面,却是有较大起伏。” “臣原本并不在意,只以为是意外。” “但在前几日,殿下让臣审理寿州、滁州相关财政收支账目时,臣好奇之下,又尝试了一下,却是发现了不少状况。” “臣心中惶恐,又不敢隐瞒,故才将那份‘不合章程’的奏疏呈上。” “请陛下治罪。” 花纶并没顺着朱元璋的话。 而是先请罪。 朱元璋摆手道:“咱没有怪罪你的意思。” “咱觉得你这个想法很好很妙,横纬竖经,说的不错。” “咱之前就感觉朝廷查账,有点太单薄了,也有点太简单了,只是一直没想明白原因,听你这么一解释,咱终于想明白了。” “咱查的太浅显了。” “只查了对上对下的,只要账目合得上,就不再过问。” “但咱却是忽视了,地方很大程度是相对稳定的,也就是说,地方的账目不太可能出现太大的波动,只要不是发生什么天灾大害,地方历年走势是差不多的。” “咱就是忽略了这一点!” “咱问你,要是将各布政司、府、县历年上报数据都横向对比一下,若是当年没有发生天灾大害,这上报的数据却发生了较大变化,是不是就是有人在数据上弄虚作假了?” 花纶目光微凝,认真的点了点头。 他沉声道:“以臣目前的看法,的确如此。” “如今海内承平,百姓安居乐业,天下安定,大明在陛下的治理下,尽然有序,一切都步入正向,不太可能在某个时段,出现较大的波动,就算是有,也不会仅限在一县一府。” “如果横向数据出现问题,定是有人作假。” “只是过去数据驳杂,审理起来并不轻松,因而少有人会多此一举。” “如果咱想重审天下账目呢?”朱元璋突然道。 第(3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