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(1/3)页 朱棣见夏之白一眼瞧到了火铳,眼中不由露出一抹惊讶。 他挥手道:“既然你想看,给你看也无妨。” “这东西叫三眼铳。” “是我大明最精良的火器之一。” 朱棣下颌微仰,眼中带着几分自傲。 火器这东西最早出现在宋代,只是后面被金人学去,弄出了‘飞火枪’。 南宋又拿回去改进,变成了‘突火枪’,只不过这时的火枪射程只有几米,喷射的主要还是火焰跟铁砂。 因而极其不稳定。 而从元代开始,天下出现了单眼铳跟三眼铳。 这时候的火铳跟过去已有了明显差别,装填的不再是铁砂,变成了火药跟弹丸,方式也变成了以火绳或燃香点着,后接木棍以便握持,在弹丸发射完之后,足够沉重的三眼铳,还可以当成钝器使用。 朱元璋在发现火器的巨大威力后,对火器也十分的重视。 如今的大明,火器是由专门的军器局和兵仗局负责,还施行的标准化生产。 在部分铳身部分,还刻有铸铳时间、地点、铳身重量、铸铳匠人姓名、使用地点等铭文,以保证生产质量和使用的制度化。 在洪武十三年,朱元璋还下令:凡军一百户,铳十,刀牌二十,弓箭三十,枪四十。 这一切都足以证明明朝对火器的重视。 夏之白颔首。 他自然认得这是火铳。 他伸手接过,看着上面的火绳,放在手中看了几眼,又还了回去,问道:“这火铳能射击多远?杀伤力如何?” 朱棣蹙眉。 他有些不解夏之白问这些干嘛。 不过朱棣也没阻拦,让那名被问话的士卒回。 士卒脸色有些紧张,望着夏之白手中的火铳道:“回大人,这火铳重六斤,用药三钱,铅弹二钱,射程差不多是十步至两百步,不过真正具有杀伤的还是四十步以内。” “但火铳发射会发出不小的声音,还有不小的烟雾,因而即便四十步外,依旧能对敌人造成影响。” 夏之白盯着这名士卒,又道:“那就是说能有效范围就四十步,那四十步内精准度如何?能否一击致命,火铳弹药装填方便吗?用时长短?使用途中会不会炸膛,亦或者有操作麻烦等问题?” 夏之白一连问了很多。 士卒脸色微变,他紧张的看了眼朱棣,有些不敢开口了。 朱棣眯着眼,狐疑的看着夏之白,主动道:“你问这些干什么?” “火铳比伱想的要复杂,种类也比你想的要多。” “单兵用的火铳叫手铳、战船和关隘守备用的叫碗口铳、盏口铳及多管铳等,不过火铳这种东西,毕竟跟火药有关,有一定的危险性,所以自然存在着装填费时,精准度也不太行,但用在战场上足够了。” “最主要是能惊马!” “蒙古人善骑,一旦马匹受惊,他们就无法对我大明军队,形成有效的冲击。” 朱棣单手驾马,身上豪气万丈。 他其实很看重火铳,私底下也一直在研究。 以他对火器的研究,的确摸索出了一些东西,铳居前,马队居后,前锋要疏,后队要密,锋疏则达,阵密则固,等到战斗开始后,首以铳摧其锋,继以骑冲其坚。 正因为此。 他才那么信心十足。 认为自己能在后续北伐中大发神威。 夏之白摇头道:“我要的是具体的火铳情况。” “多少步内,能一击毙命,多少步能造成有效伤敌,火铳会不会炸膛,这些年军中可有因火铳操作失误,亦或者火铳保养出问题,或者总的因火铳使用受伤或死亡的人数。” 朱棣沉默。 夏之白收回目光,再度看向那名士卒,寻求着答案。 这名士卒迟疑了一下,缓缓道:“十步之内,一击毙命的可能性很高,但也并不绝对,五十步内能造成有效杀伤,五十步外则只能进行扰敌。” “火铳会炸!” “而且炸的次数并不少。” “就目前军中的三百火铳手,其中有半数都遭遇过。” “只是具体情况不同。” “装弹很麻烦,很多时候,齐射一轮后,就没有装弹机会了,因而相较于单眼铳,军中更喜欢用三眼铳,因为三眼铳可以连续释放,用完后还可以当做兵器,不至于蒙古骑兵硬顶着冲上来,就毫无反手能力。” 夏之白蹙眉道:“那就是说,火铳在军中实用性并不强,更多的起威慑作用。” “同时军中目前关于火铳的使用,就是放在阵前,面对敌人先锋时,齐射一轮,洞贯敌军,而后便撤到后面,总体火铳只是起辅助作用,并没有那么的‘神威’?” 第(1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