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(3/3)页 “之前实在说不清。” “也认识不明。” “然经过这九个多月,行走在北疆山川,数千里的里程,见识数以万计的百姓,对当今天下的社会阶级,已有了一定明确的认识。” “也越发知晓天下的缺憾在何处。” “天下人都被骗了!” “士农工商,根本代表不了天下阶级。” “用士农工商这套理念,生搬硬套在大明治理上,只会将天下引入歧路。” “究其根本。” “天下的义利观已发生了根本变化。” “从古至今,华夏的士大夫,秉承的都是‘以读书为上,办事为下’,以为‘农、工、商业’,皆为小人之学,系为小人所设,而‘大人’所不为也。” “殊不知小人才是天下多数。” “而世上的经营,遂当以多数为标准。” “然如今的天下学问已严重脱离了国计民生,士大夫的能力,根本比不上他们所鄙视的小人与夷狄。” “形式大于意义,形式也大于内容。” “如今的士人,真正治理的官吏,已经严重脱离实际,生活也脱离百姓,这两个‘脱离’,注定会造成天下社会上下脱节,而这种脱节由来已久,过往的‘士农工商’阶层,在这种脱节下,已然瓦解了。” “华夏开化最早,文明悠久,宋代以降。” “随着东汉印刷术的出现,天下读书识字的难度,大幅降低,读书人成堆。” “但头脑发达伴随着的是动手能力的下降,知性的发展,也同时伴随着情感与意志的退化,在意志力方面,从汉代开始,中原的士大夫在一步步的退化,到了宋代时,已不如夷狄了。” “经过元代八十九年的统治,如今的士人已不能被称为士人了。” “他们追求的只是文明的形式。” “而非实质。” “舍本逐末的结果,必然是求荣取辱。” “秦汉门阀,隋唐贵族,这些士大夫还有着主流士人的操守跟坚持,但在元代及当代,天下的士大夫跟过去的门阀贵族相差太远了,他们也没有那个品性被称为士人,只是一群披着士大夫外衣的地主。” “这群人只能被称为‘士绅’!” “天下之所以有如此大的转变,一来是东汉时出现的造纸印刷术,二来是宋代读书成本的下降,造成大量社会底层的地主,掌握了知识,随着元代暴政,这些掌握知识的地主,因为天下动乱,已大幅跻身于朝堂。” “宋代以降,士农工商这套阶级论,就已濒临破产。” “随着元代的粗暴统治,彻底宣布终结。” “然大明还依旧沿袭着旧制,依旧妄图用过去的办法治理天下,这注定是徒劳无功的,也注定难以将天下治理好。” “因为天下人的义利观已变。” “过去支撑‘士农工商’这套阶级论的主要原因是:‘君子喻以义,小人喻于利’,如今君子不讲‘义’,一心只有‘利’,反而是这些‘君子’在变着法的让‘小人’去讲‘义’,让小人不要讲‘利’。” “纲常已完全颠倒。” “继续用‘士农工商’这套阶级论去治理天下,只是在继续放纵这些‘士绅’,不断的压迫剥削底层的‘小人’。” “如此天下,岂能安宁?” “又岂能长久?” “想真正实现天下的长治久安,就必须正视起天下的变化。” “既然义利观已变,那就在新的义利观下,另起炉灶,重新为天下定下纲常。” “当今天下的义利观,以‘利’为主导,那就继续秉承着以‘利’为主导,将天下旧有且错误混乱的‘士农工商’阶级,彻底给打破,直接以‘利’为区分,划分为更加直白的资产阶级跟无产阶级。” “.” 第(3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