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(2/3)页 夏之白道:“治理天下,最重要的是两个权利,一个是财权,一个是人事权。” “殿下应当也知道。” “郭桓案下,六部都遭了殃。” “但最重要的户部跟吏部,都没有新尚书就任,而是陛下一人肩之。” “原因便在于此。” “陛下深知天下的治理之道。” “但在我看来,陛下过于弄权了,并没有做出实质性的改变,只是因为不知道谁人能相信,所以才一股脑的把权力都收了回去,只是这种明显是不可取的。” “本来朝廷就政事繁忙。” “如今还要多负责四个部门的政事。” “这般重担,根本就不可取,也不可持续。” “究其原因。” “在于陛下没想到如何做改变。” “大明的六部尚书,在这十几年里,换了一波又一波,处置了一个又一个,但始终没有解决问题,反而问题还越发严峻了,尤其是江南地区,本就经济昌盛,文学底蕴深厚,朝廷换了一波又一波,最终接替的还是江南地区的士人。” “这些人中有为朝廷考虑的官员,但这样的人注定是少数。” “以陛下如今的强势,尚且对江南地区,没有太多办法,等到日后只会更艰难。” “不过我不会就此说太多。” “没有意义。” “我主要说的还是经济上。” “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,经济好了,地方的百姓才有余钱读书,才能不断扩充该地区在朝廷的影响力,经济不好,就算有一两个才华横溢的冲了出去,但面对强势的淮西集团,当真能做成什么事?” “不可能的。” “随着时间推移,江南的确在朝廷的影响力只会越来越大,朝堂的很多政策,都会为这些人裹挟。” “大明又是施行的小政府,这必然导致,朝廷对于天下的实情了解不多,故被这些官员蒙蔽的可能性会越来越高,最终好心办坏事,也会越来越多。” 朱标蹙眉。 他无奈的看了夏之白一眼。 夏之白真就横竖都在说大明的体制有问题。 但大明的体制,若是真有问题,也不会运行十几年,还没出现太大问题。 他并不信夏之白的话。 夏之白似猜到了朱标的心思,笑了笑道:“大明的体制看似的确没有太大问题,也一切都井然有序,但大明的体制,最大的问题便是经济,朝廷没有足够多的财源。” “京都盐业的事,殿下应当知情。” 朱标点头。 他就在应天府,京都盐业的事,又怎么可能不知? 不过他没有插手。 这种事轮不到他插手,而且京都盐业,一定程度上,还不是大明官府的,是夏之白私人的,他更不可能为了夏之白,跑去横插一手,何况将京都盐业的蒸汽机传播到天下,对大明是有一定好处的。 能解放不少劳动力,让不少灶户从中脱离。 朝廷也能有更多的可用劳力。 他何乐而不为? 夏之白并没有在意这些。 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