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(2/3)页 而天下风气败坏,就源于教育体系的败坏,唯有重建一套新的教育体系,花十几年的时间,重新培育出新制度下的一代人,大明的风气才会好转。 朱标点点头。 眼中露出了一抹欣喜跟满意。 夏之白淡淡的扫过全场,漠然道:“诸位现在知道我为何要变了吧?” “因为底层百姓根本不知大明的存在,如何让他们日后能为大明而战?又如何让他们形成家国意识?又如何让这些人对大明有感情、有感激、有自豪感?” “人不能要求本就不存在的东西。” “人之患,在于不读史。” “如今北方依旧沿用着元代的学习方式,甚至还在学习着元代的治理理念,很多士人对北元还抱着幻想,幻想着今后有一天蒙古人能打回来,到时他们好继续当蒙古人的官。” “或许在天下很多人看来,这些人根本是在数典忘祖。” “但这一切都是有原因的。” “原因便在不知史。” “往上的辽、金,再到蒙古,都不会教汉人的历史,无人教,仅靠一些老一辈的口口相诵,又能相传几代?这么多年过去,属于汉人原本的记忆,早就被游牧部族的野蛮给清除干净了。” “汉人的痕迹在北方更是消失殆尽。” “甚至于” “朝廷想治理北方,说他们为汉人,很多地方的百姓,根本就不理睬,对此也没有敬畏之心,惟有说大明是蒙古的继承者、征服者,这些地区的百姓,还有游牧部族,才会臣服于大明。” “这才是现实。” “诸位若是有兴趣往北方走一走。” “其实或许还能听到一些游牧部族对当今陛下的称谓。” “并非是什么皇帝,而是天可汗。” 听到天可汗三字,很多人都愣了一下。 这个称谓,史书上有过记载,上一次被这么尊称的,是唐朝的李世民。 夏之白轻叹一声,唏嘘道:“今日在场的诸位,很多人都忘了这块土地的荣光,也都忽视了当今陛下立下了何等伟岸之功业,你们的视野都局限在了南方,也都局限在了自己擅长的一亩三分地。” “但你们忘了。” “华夏的中国,是中原的中,没有幽云十六州的中国,是不完整的。” “你们是忘本。” “而北方的汉人是忘了根。” “历史这一课,在我看来,比任何教程都重要。” “唯有知晓历史,知道他们脚下的大地,昔日是何等的灿烂辉煌,他们被胡人蒙蔽的心识,才能被扭转过来,如此重要的教化之功,本该是我等士人极力争取的,但诸位” “实在是令人心寒跟失望。” 夏之白失望的摇摇头。 方孝孺、刘三吾等人也羞愧的垂下头。 不敢面对夏之白目光。 夏之白又道:“或许伱们的三观早已定下,也早为利益所捆绑,但大明的未来,岂能因你们而自缚?作为一名士人,你们当拾起一名士人应有的良知跟操守,将这份应尽的责任承担好。” “十年二十年之后,大明的子民,当会以大明为荣,以华夏历代先贤为荣,并为实现汉人的伟大复兴,而奋斗而努力。” “我希望诸位在编写教材时,心中还能有着天下,还有着对这块土地,应有的尊重跟敬畏。” “这块土地上的百姓,无论南北,忘记历史太久了。” “也被分裂麻木太久了。” “而我等要做的,就是带他们记起来时的路,回忆起汉人的无限荣光,让天下汉人重回一体。” 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