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(2/3)页 编写教材是门苦差事。 费力不讨好。 有时还要遭到夏之白各种驳斥,他们心中早就憋着一股火,只是找不到人发泄,今日朝会,夏之白跟随田靖发难盐政,却是让他们看到了一抹曙光,若是夏之白因建言的事,惹怒了满朝大臣,在百官弹劾下,夏之白只怕这大学士之位难保。 没有了夏之白压着,他们身上担子也就没了。 编写教材也能随心所欲了。 文人最怕限制。 方孝孺冷冷望着众人,暗自摇了摇头,平静道:“诸位还是多收收心,夏之白虽态度有些不恭,但多少是为了编出好的教材,何至于被如此非议?” “再则。” “若是教材编好,我等同样有署名。” “这岂不是大功一件。” “还能名扬天下。” “我劝诸位少非议,多将一些心思,放在编写教材上,早日将教材编撰好,或许我等才能早点脱身,不用再深陷层层书海,而难以自拔了。” “至于盐政。” “朝堂之事未定,岂能轻言断定?” “依我看,就算朝廷没有同意,也不会将夏之白如何。” “我大明非是目光短浅的王朝,也并非没有容人之量,更不是没有‘求同存异’之心。” “夏之白固然会得罪不少人,但他们说的话,未尝不能作为一个新的观点,我观宋末以来,天下的儒家大家,似都在思考,如何让天下更进一步,只是在诸多典籍中并未找到方法。” “或许.” “夏之白的想法会成为一条新路。” “我儒家学子,自初学开始,便被教导要‘以达者为师’,何时尖锐成‘党同伐异’了?诸位谋学多年,却是越来越回去了,而且我等身为翰林学士,更当以天下为己任。” “在我看来。” “夏之白的建议或有些偏颇。” “但对天下未尝不是一个好的建议。” “至少是个好的开始。” 听到方孝孺的话,刘三吾等人面露不悦。 刘三吾道:“方孝孺,你又何必为夏之白说话?” “他近些日的狂妄,你又不是没看见?他几时将我等放在眼里?” “我等尚且知晓,自己只是读了几本书,不敢妄谈知晓多少天下事,但夏之白又是如何的?他对天下事从来是指点江山,而且还不将我等的建议放在心上,如此狂悖之徒,我羞与之为伍。” 董贯冷嘲热讽道:“你这么为他说话,也不知收了他多少好处。” “天下事从来都不易。” “若是世人都像夏之白一样,全凭着一腔热血,凭着脑袋一热,就对天下政治指指点点,甚至是直接指手画脚,那天下岂不乱了套,天下运行自有其内在的规律,岂能容忍胡来?” “我等只是仗义执言罢了。” “你若不喜,不听便是,何以冷眼讥讽?” “而这教材,我并不认为,真会为天下人接纳,古之贤者都知晓‘量力而行’‘因材施教’,如此千篇一律的教材,又能为天下培养多少实际人才?而且思学混乱,这对天下未尝不是灾难。” “我身为儒家弟子,为儒家张目,又有何不可?” “至少我知晓自己根学在何处。” 方孝孺挑眉,摇了摇头。 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