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024章 温情依旧-《四合院:猎人开局,枪指贾张氏!》


    第(3/3)页

    一年后,越南钢厂顺利投产。投产仪式上,越南总理亲自到场,称赞这是“绿色工业的典范”。周阳和新日铁的社长站在崭新的厂房前,共同按下了启动按钮。当第一卷印有“中·日·越”三国标志的环保钢卷下线时,现场掌声雷动。越南项目的成功,让周阳在国际标准制定中的话语权更重。国际标准化组织(ISO)邀请他担任钢铁技术委员会的副主席,参与制定全球钢铁行业的绿色标准。

    第一次委员会会议在瑞士日内瓦召开。会议一开始,欧洲代表就提出,要将碳足迹核算的基准年定为2015年,这对发展中国家的钢铁企业极为不利,因为很多企业在那之后才开始大规模进行绿色改造。

    周阳立刻提出反对:“各位同仁,发展中国家的钢铁企业正处于转型期,若以2015年为基准,会大大增加我们的减排压力,甚至可能阻碍绿色技术的推广。我建议采用动态基准,根据企业的实际改造情况逐年调整。”

    他的提议遭到了欧洲代表的集体反对,他们认为这会“破坏标准的严肃性”。周阳不卑不亢地拿出轧钢厂的改造数据:“这是我们厂2015年到2025年的碳减排曲线,通过技术改造,我们的碳排放强度下降了70%。如果采用动态基准,既能鼓励企业改造,又能确保标准的科学性。”

    他还邀请委员会成员参观轧钢厂的氢冶金车间。当代表们看到干净整洁的车间、几乎零排放的生产流程时,不少人改变了看法。最终,委员会以微弱优势通过了周阳提出的动态基准方案。

    这次胜利,让中国钢铁企业在国际标准面前挺直了腰杆。国内多家钢铁巨头纷纷找到周阳,希望能共享轧钢厂的技术和标准经验。周阳牵头成立了“中国绿色钢铁联盟”,将轧钢厂的技术无偿共享给联盟成员,共同推动中国钢铁行业的整体升级。

    企业的快速发展,让人才梯队建设成为周阳关注的重点。他推出了“星火计划”,旨在培养一批既懂技术又懂管理的复合型人才。

    周子轩是“星火计划”的首批学员。他不仅要在车间、技术部、市场部等多个部门轮岗,还要参加EMBA课程学习。周阳对他要求格外严格:“子轩,你是接班人,不能只懂技术,还要学会如何带领团队,如何应对复杂的市场环境。”

    在市场部轮岗时,周子轩遇到了一个难题:欧洲客户对氢基钢的信任度不高,认为“新兴技术不够成熟”。他没有直接降价促销,而是策划了一场“透明工厂”活动,邀请欧洲客户代表到轧钢厂实地参观。

    客户们穿上防尘服,走进氢冶金车间,亲眼看到清洁的生产过程、精密的检测设备,以及“钢铁大脑”系统的实时监控。一位德国客户感慨道:“周,我参观过全球上百家钢厂,你们的绿色水平是最高的。”

    这次活动后,欧洲的订单量激增了30%。周子轩也在市场实战中,逐渐培养出了战略眼光。

    除了周子轩,“星火计划”还培养了一大批年轻人。来自云南山区的苗族姑娘阿依,凭借在“钢铁大脑”维护中的出色表现,被选入计划。她不仅学会了英语和编程,还能独立带队完成系统升级。周阳在员工大会上表扬她:“阿依是我们‘星火计划’的骄傲,她证明了只要有能力,无论出身何处,都能在轧钢厂发光发热。”

    为了让“师徒制”的优良传统与现代培训体系结合,周阳还设立了“大师工作室”,邀请厂里的技术大拿担任导师,一对一指导年轻员工。老技师王师傅,带出了十几个徒弟,其中不少已经成为各部门的技术骨干。他常说:“当年周厂长(周胜)手把手教我,现在我教年轻人,这就是传承。”

    周胜的身体越来越差,但他依然关心着厂里的事。周阳每天都会给他读《钢铁行业动态》,讲厂里的新鲜事。听到“星火计划”培养了很多年轻人,周胜欣慰地说:“好啊,长江后浪推前浪,厂子才有希望。”

    大院里的老邻居们,也见证着周家的变化和轧钢厂的发展。刘大爷的孙子大学毕业后,进入了轧钢厂的“星火计划”;李阿姨的女儿,成了阿依团队里的程序员。大院里的孩子们,从小就把周阳、周子轩当作榜样,梦想着长大后能进入“最厉害的钢厂”工作。

    周末,周子轩带着女儿囡囡回大院。囡囡已经上小学了,她最喜欢听太爷爷讲“钢铁是怎样炼成的”。周胜握着重孙女的小手,慢悠悠地说:“囡囡,钢铁是硬的,但人心要热。当年我们盖厂子,全靠大家心往一处想,劲往一处使……”

    囡囡似懂非懂地点点头,转头对周子轩说:“爸爸,我以后也要去钢厂,像太爷爷和爷爷一样,造最厉害的钢铁!”

    周子轩笑着揉了揉女儿的头发,心中感慨万千。他知道,大院的故事、周家的故事、轧钢厂的故事,都在以一种温暖而坚韧的方式,传递给下一代。

    这天,周阳难得有空,陪周胜在大院里散步。夕阳下,老槐树的影子拉得很长。周胜看着不远处嬉戏的孩子们,对周阳说:“阳阳,爸这辈子,最骄傲的不是厂子有多大,而是你们兄弟(指周阳和轧钢厂这个‘大家庭’)都有了担当,大院里的人都过得好。”

    周阳握住父亲的手,感受着那份苍老却温暖的力量:“爸,您放心,我会守住这份家业,守住这份温情。”

    随着“双碳”目标的推进,轧钢厂又迎来了新的挑战——如何实现全生命周期的碳中和。周阳提出了“钢铁生态系统”的概念,不仅要在生产过程中减排,还要参与到下游的回收利用中。

    周子轩带领团队,与汽车厂商合作,建立了钢材回收网络。他们研发的“钢材身份识别系统”,能通过区块链技术,追踪每一卷钢材的去向和回收情况。当一辆新能源汽车报废时,其车身的轧钢材料可以精准回收到指定工厂,重新冶炼成新的钢材,实现闭环利用。

    这项技术在行业内引起了轰动。特斯拉的供应链负责人专程来到轧钢厂,洽谈合作事宜:“周先生,贵厂的闭环回收系统,正是我们实现碳中和目标所需要的。”

    与此同时,周阳开始布局未来的前沿技术。他与国内顶尖的科研机构合作,开展“液态金属电池”和“金属3D打印”的研究。周子轩则专注于人工智能在钢铁生产中的深度应用,试图构建一个真正的“智慧钢铁生态”。

    在轧钢厂的未来科技馆里,展示着各种前沿技术的模型:用氢基钢打印的桥梁构件、能自我修复的智能钢材、为航天器提供的特种合金……前来参观的孩子们,眼睛里闪烁着好奇与向往的光芒。

    周胜已经很少去厂里了,但他会让周阳把科技馆的照片带回来给他看。看着那些充满未来感的图片,他总是笑着说:“真好,比我当年想的,还要好。”

    大院的老人们,也时常聚在一起,谈论着轧钢厂的新变化。他们或许不懂那些复杂的技术名词,但他们知道,周家的钢厂,一直在为国家、为社会做着有意义的事。

    又是一个周末,周子轩带着囡囡在大院里玩耍。囡囡拿着一个钢铁模型,跑过来问周阳:“爸爸,我们的钢厂以后能造宇宙飞船吗?”

    周阳抱起女儿,指向远处轧钢厂的方向,那里的烟囱正缓缓排放着水蒸气(经过处理的清洁气体),在夕阳下形成一道淡淡的彩虹。他笑着说:“会的,囡囡,只要我们一直努力,钢铁能带你去任何地方。”

    周家三代人的故事,如同这奔流不息的钢铁,在岁月的长河中不断锻造、升华。从周胜的艰苦创业,到周阳的创新转型,再到周子轩的智能未来,他们用热血与智慧,诠释着“钢铁报国”的初心与担当。而大院里的温情与传承,也如同钢铁的底色,历经时光打磨,愈发厚重而温暖。未来的路还很长,但只要这份精神在,周家的传奇,轧钢厂的辉煌,就永远不会落幕。

      


    第(3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