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(1/3)页 朱元璋紧捏着手中玉如意,指骨更是在嘎嘎作响。 他自起兵以来,见过不少能人异士,麾下更是没少谋臣文士,但还是第一次见到,把自己的所有心思,这么直白清楚说出来的人。 夏之白是第一个。 朱元璋压着心头的震惊,面上并未浮现太多怒色,不怒自威的看着夏之白,眼神第一次变得凝重,但眼中依旧流露着不屑跟傲意,,朱元璋道:“你让咱越来越意外了。” “一个士人。” “一个二十出头的文人。” “过去始终待在开封府,未曾真正涉入朝堂,竟能比朝中大臣,还了解咱所做的布置。” “咱真是小瞧你了。” “你既然对咱的制度这么了解,那咱倒真想来听听,咱创建的这套体系,在伱眼里,有什么问题?”朱元璋身子前倾,睥睨的看着夏之白,脸上看不出任何情绪变化。 朱标却不敢让夏之白开口。 他主动道:“父皇,夏之白从未踏足朝堂,对天下事也知之甚少,根本不知大明全貌,岂能任由他妄议国家大政?” “请父皇三思。” 朱标的话,在此刻,无人在意。 朱元璋听不进去,夏之白更不会理会。 夏之白长身而立,没有丝毫的露怯,更没有半点退缩之意。 朱元璋是时候去清醒一下了。 夏之白拱手道:“既然陛下想听,臣自当遵命。” “在臣眼中,陛下的治国理念,从来都是自相矛盾的。” “陛下出身贫寒农家,从小饱受极寒困苦,对官僚腐败和地方豪强的作恶是深有体会,因而大明的制度,很大程度,源于陛下过往生活阅历下的真实感受。” “陛下的财政思路,简单而已,便是量入为出,均徭薄赋,节俭国用,藏富于民等。” “但正因为此,才更见矛盾。” “陛下作为开国之君,经手的是一个久经战乱、人口锐减、土地大量抛售、百废待兴的天下。” “在这种情况下,陛下既想让百姓达到生活富足、民力不困的理想状态,另一边又迫切的要百姓为陛下贡献余力,以实现陛下想要达成的‘国计恒舒’的目标。” “陛下要做的事又太多。” “营建京都、中都,对功臣赏赐,百官俸禄、军队粮饷、还有陛下的不世之功‘弥合南北’、兴建学校教育等,这都是需要大量的财力支出的。” “前者显而易见是需要与民休息,后者又需要丰厚国家财政进行强力支撑。” “但这两者明显不能兼得。” “陛下这十八年来,明显坚定选择了后者。” “陛下引以为傲的定税制跟低商业税,只是陛下用来遮掩,大明背地残酷剥削的安慰罢了,大明对百姓在农商上的低税,最终都通过无偿徭役和逐年增加的赋税找补回来了。” “陛下之所以这么重农轻商。” “并不是真爱农。” “而是陛下很清楚,大明的财政收入,几乎都会是来自农民,至于商人?只是朝廷养着的猪羊罢了,等时机成熟,商贾兜里有盈余,就是朝廷大举屠刀,直接强取豪夺的时候。” “这就是陛下为商贾豪强,早早就定下的宿命。” “就目前而言。” “陛下创建的这套体制是能正常运行的,虽然地方百姓多有怨念,但臣若是没猜错,这一次陛下的目的,并非是郭桓这些官员,而是户部财政下家有余粮的商户跟富农豪强。” “陛下理想的天下很早便言明。” “人君能清心寡欲,勤于政事,不作无益以害有益,使民安田里、足衣食,熙熙皞皞而不自知。” 第(1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