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(2/3)页 “自古以来,百姓都厌贫喜富。” “因而这些‘富’人,都是要铲除的。” “天下从来都不患寡而患不均,不患贫而患不安。” “所以朝廷要做的,只要将这些富农豪强的财富拿掉,让他们重新变成‘贫农’,那天下的百姓,就看不到别人跟自己有差别,能够安定在田地里,不会再有那么多的欲望了,也不会再有那么多事端,天下也就能大治了。” 朱元璋冷哼一声,并没提出反对。 他的确重农。 让他认为的国富民安便是‘为治之先务,立国之根本’,只有百姓尽力田亩,国家才能有资费可用,大明‘欲财用之不竭,国家之常裕,鬼神之常享’,必须依赖农业。 而且从国家和社会治理来论,天下最急的事莫过于衣食,最重的事情则莫过于教化。 他其实很欣赏孟子的‘薄赋思想’。 但正因为看的越透彻,才必须把孟子从孔庙移出。 因为孟子的这些思想,跟他推行的制度相悖,若是让太多读书人认识到,这对大明的统治,将会造成极大的动摇。 夏之白一直盯着朱元璋。 见朱元璋并未露出任何深思神色,也知道朱元璋旧有观念早已入骨。 自古以来,农民种田交税、以身应役理所应当。 且不容置疑。 民有田则有租,有身则有役,历代相承,皆循其旧。 田赋力役出以供上者,乃其分也,农民尽到这个本分,方为仁义忠孝之民,反之,不但国法不容,天道亦不容。 这种观念早就深入人心,更是让朱元璋深以为然。 而这也是古代重农的原因。 不仅能提供大量田租赋税,还能提供无偿的大量劳力。 如何不让帝王甘之如饴? 夏之白又道:“以陛下的角度,天下一直在正道上,只要继续保持,便能始终长久,但陛下一直有意或者无意的忽略了一件事,便是陛下之所以能让这套体系这么顺畅的运行,便在于陛下能长期的保持高压强权状态。” “但这种高压强权,只为陛下一人打造。” “或许日后陛下会连连出手,将任何可能威胁皇权,任何可能威胁到帝王统治的存在给清除,甚至也会颁布各种律令,对后世帝王严加控制,让他们必须沿着陛下指明的方向去做。” “然陛下可还记得自己如何评价太子的吗?” 闻言。 朱标却是一愣。 他也是没想到,夏之白会提到自己。 朱标抬起头,偷偷的看了朱元璋一眼,又连忙将目光收回了。 “评价咱家老大?”朱元璋也面露异色,他扫了眼朱标,又狐疑的看向夏之白,直接开口夸道:“咱家老大自然是样样都好,有勇有谋,有谋略,有决断,兄友弟恭,天下谁不称赞?” 夏之白笑了笑。 似乎对这句话并不怎么认可。 夏之白道:“太子殿下的确名声在外,也的确为天下人敬仰。” “但我要说的非是这个方面。” “而是‘仁’。” “太子殿下比陛下要仁。” “而这就是陛下设立的制度最大的问题。” 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