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(1/3)页 刚到翰林院,夏之白就将翰林院内的学士跟国子生召集了起来。 翰林学士总体还是有区分的。 虽都被誉为储才养望,但养的却不尽相同。 像是花纶、练子宁等进士,他们的日常活动,基本都是履行其处理政事的职能,在翰林院中多为锻炼能力,增长见识的作用,而像刘三吾等富有名望的学者,则多为各种诰敕本代笔,编写历朝实录等。 不过除了这些,翰林学士,还能饱览各类史料邸报。 这也是夏之白进入翰林院的目的。 不多时。 一众翰林学士便被召集起来。 只是对于被夏之白召集,很多翰林学士都面露轻蔑,虽然夏之白为状元,但他们又何曾不是有真才实学的人?像刘三吾,在元朝便已名声在外,方孝孺更是年少成名,如今都为陛下器重。 夏之白不过二十出头,自然不会让他们那么重视。 再则。 他们待在翰林院的时间比夏之白长,对朝廷的仪制和国家要政都比夏之白了解,夏之白初来乍到,根本就不熟悉政事,他们自然而然就带着几分轻视。 唯有刘三吾面露凝重。 他昨晚跟夏之白有过一番交谈。 知道夏之白志向远大,而且还很离经叛道。 “大学士,你把我们叫来,究竟是为了什么事?我们手中还有事要做呢?”一名较为年轻的学士开口,神色中充满了不耐烦。 这不是一个人在表达不耐烦。 而是很多人。 夏之白面色平静,笑着道:“翰林院自唐代初置,到我大明,已成为养才储望之所,日常也主要负责修书撰史,起草诏书,为皇室成员侍读、担任科举考官等职务。” “地位清贵。” “也是踏足朝堂的很重要一步。” “唐代开始,翰林院始终是社会中地位最高的士人群体。” “唐朝有张九龄、白居易,宋代有苏轼、欧阳修、王安石、司马光等人。” “我大明也有宋濂、刘三吾这般大才。” “只是翰林院作为文翰之林,养才储望之所,却是养的自身之才,并未做到养天下之才,培养天下之英,而我既为陛下任命为翰林大学士,自当担负起这个责任。” “我将诸位召集过来,就为一件事。” “编书!” 话语落下。 四周顿时议论纷纷。 “编书?” “编什么书?” “大明还有什么书需要编?” “而且什么书,需要这么多学士来编?就算是古今第一奇书,也不过如此吧?” “.” 方孝孺也一脸疑惑。 他想不到大明还缺什么书,需要他们这些学士来编的。 而且真需要这么多学士? 第(1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