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(1/3)页 朱标目光微异。 心中也不由的啧啧称奇。 刘三吾在父皇那颇受重视,虽然的确有一些迂腐,但才能还是实打实的,如今却在夏之白手中接连吃瘪,甚至是话都说不出,也让朱标心中暗暗发笑。 他倒挺认可夏之白的观点,儒家也好,法家也罢,都只是治国的工具,但如今天下的士人,却有些本末倒置了,捧着个《四书五经》,将里面的内容奉为金科律令,完全没了自己的想法,彻底沦为了儒学的傀儡。 这种风气的确不能助长。 他学儒。 但也只是当为工具。 并不想被儒家的那些儒生束缚着。 朱标道:“好了。” “夏大学士的话,的确振聋发聩,也让人醍醐灌顶,而刘学士的话,同样也有一定道理,正所谓欲速则不达,变动天下的教育体系,是急不来的,这需要天下士人配合,非朝夕能做到。” “不过的确是一个方向。” “天下沉疴久矣。” “太多士人捧着本书,就自以为通晓了天下道理,而孤这么多年下来,也不敢夸这般海口,如今天下华而不实,夸夸其谈的风气的确该遏制一下了。” “既然夏大学士已有了主意,那孤就姑且听信一次。” “翰林院的学士此后就听夏大学士吩咐。” “孤也很好奇。” “夏大学士能为天下编出何等教材。” “若当真能借此一改天下风气,能让士人恢复几分纯良之气,孤定亲自替你向父皇请功。” 闻言。 方孝孺、黄章等学士脸色微变。 方孝孺道:“殿下,这事是否当从长计议?” “臣以为兹事重大,当与朝廷大臣商议后,再做决断,而且编纂教材之事,牵涉到天下绝大多数读书人,若是一个处理不好,恐会为朝廷带来不小的影响,请殿下三思。” 黄章也道:“殿下慎重。” “臣承认夏大学士所言有几分道理。” “但天下不是靠嘴治理的。” “士人乃天下根基,自周代以来,一直是百花齐放,而如今宽泛的整合统一,只怕会引得天下很多读书人不满,而且此举也会扼杀很多士人对朝廷的信任,臣认为当三思而行。” 董贯等学士也纷纷劝谏。 虽然明眼上都看得到刘三吾争辩输了,但说不过是一回事,改不改又是另一回事,以当今陛下的强势,等真的按夏之白的想法将教材编著好,多半会勒令天下推广,到时对天下的影响太大了。 一来,直接将儒学拉下了神坛。 很多儒生接受不了的。 二来,天下通用一门教材,那是否意味着今后考试内容也会有变化,那南方的文学底蕴,岂不直接化为了乌有,彻底被磨平,这岂是南方的士绅能答应的? 三来,天下教材统一,也定然会统一教学,很多读书人也会因此失去生计。 这对天下的稳定十分不利。 听着一众学士的劝言,朱标也感到一阵头疼。 阻力太大了。 不仅有来自朝廷的阻力,还有来自地方的阻力,更有跟读书人搅在一起的地主士绅的阻力,他其实来时听到夏之白的话,就知道此事不能这么轻易放下。 第(1/3)页